于丹讲座观后感7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于丹讲座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于丹讲座观后感15月17日著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来到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三千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命和心灵的公益讲座,同大学生们共同感悟成长。于丹讲座的题目是《阅读经典,感悟人生》,其内容是对《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提炼。并引用佛道教中的若干经典来领悟、指导人生。在现场,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适中的语速、亲和的声音让在座师生恍若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如飨精神盛宴。
于丹认为,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
在儒家学说中,君子的基本道德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于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会焦虑,现代人应学会从简单而充满哲理的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做到“恭、宽、信、敏、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而在道家思想的学习上,于丹则将其精炼为“观太阳学习进取,看月亮学会平和”,要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不管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学会舒展身心,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遍万水千山,用有限的生命在无涯的时空里留下永恒的东西。
除此之外,在整个讲座过程中,于丹几次引用了佛学中的小禅宗故事,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
“我”包袱公文和尚的故事
一个当差的“我”背着包袱,带着公文,押送和尚到目的地,每天上路前“我”都要检查看看“我”,公文、包袱、和尚都在才能上路。和尚处心积虑每次帮“我”买酒,时间长了“我”便信任和尚了,一天喝得酩酊大醉,和尚趁此机会给“我”剃了个光头,换上了和尚的衣服然后跑了。第二天“我”醒来,发现公文、包袱还在,但是和尚不见了,找来找去突然一摸头发现是个光头,再低头看自己身着和尚的衣服,于是便认为和尚在,然而却找不见“我”了。自此“我”便不能再上路无法继续前行,因为把“我”丢了。
于丹老师说“我”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包袱就是物质保障,公文是我们的职业我们为此当差,而和尚其实也是“我”但在这里面代表了一个囚徒。往往我们为了一件差事(我们的职业)押送囚徒,然而到最后那个囚徒还在,“我”却没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当下的我们有何尝不是这样啊。所以于丹说:我们现在学校的中国文化的目的就是让“我”不丢失。
于丹经常引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阐述一些大道理。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消极情绪,于丹做了这样的一个比喻:生活是一锅开水,不同的人都无法逃避,需要在这里煎熬,怀着不同的心态做人,结果就会不同。
面对众多“90后”大学生以及我们在大学里可能会出现的迷茫和挫折,于丹建议大学生们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
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常常将心比心,用恭谦的态度对待别人,重视自己的心灵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讲座中,于丹教授通过品读经典,运用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生命格局,通过修身养性,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班级:104
学号:
08
姓名:
温娜
20xx年5月19日
于丹讲座观后感2于丹教授关于中小学人格教育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的问题。
于丹教授演讲的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于丹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并且运用小故事更形象具体:
1.父母应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于丹教授建议要关心的问题是今天的孩子快乐吗?并运用了禅宗小故事,告诉我们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孩子的价值空间也是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怎样让孩子自己来认知。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深深震撼着我们家长的心灵,是啊,有时我们对于孩子过于情绪化,完全把他们当成私人物品,高兴的时候能容忍孩子的一切错误缺点,不高兴的时候却会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大发雷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和要求孩子一样要求自己不要乱发脾气。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这个主题于丹老师运用了孔子对于孝的解释“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給长辈一个好脸色看。孝敬老人,善待孩子,家长孩子要孝敬老人,态度要和颜悦色,一种好的表达有的时候跟沟通的内容同样重要,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懂得感恩。而在这于丹老师又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一个人的成长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最为主要,然后是社会教育,最后才是书本教育,所以我们这些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运用陶罐的故事和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好的老师和好的父母不但要教育好孩子不能躲避挫折,更应教会孩子在挫折中修复生命。
总之,看了于丹教授的讲座给人启迪很大,希望我们的家长、老师、社会都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孩子走进社会、学会沟通、善于协调、融入群体、勇于承担,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3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关于人格教育的讲座,感慨颇多。
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我虽然听过,却是温故而知新。故事中的孩子很爱发脾气,伤了很多人的心,于是他的爸爸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他把篱笆上钉满 ……此处隐藏2487个字……功,但是对爸爸妈妈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爸爸妈妈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爸爸妈妈,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回到家中,对爸爸妈妈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于丹讲座观后感6教育是做家长永恒不变的话题,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更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昨天看了于丹老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讲座很受启发,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百善孝为先,小孩子要懂得感恩;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这些值得我们做家长的细细体会和领悟。
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父母、爷爷奶奶都伺候着,吃穿不愁,想要什么买什么。久而久之小孩子便认为这样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有一天达不到他的要求便不高兴了,有的甚至还向父母恶语相向。我认为家长对待孩子一定不能溺爱,这样不是爱他而是害了他。我经常在家跟范智炫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爸爸妈妈的责任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你的责任是学好知识长本领,而且学习是为自己,老师和家长现在都是在帮助你,老师严格要求将知识传授给你们,应当尊重老师,家长辛苦挣钱供你吃喝,你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长分担。责任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有一次小范看到爷爷后背上有一道伤口自己都不知道,悄悄地拿创口贴为爷爷贴上,把爷爷感动了好久。现在小范会主动帮我拎东西、按摩,帮助奶奶洗菜、端菜,每当这时我都觉得平时的教育很有作用,感觉很欣慰。
于丹老师说好的家教会形成好的家风,有了好的家风才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每个家长应该告诉小孩子的道理。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要先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平时的言行举止不恰当给了孩子影响。有一次在送孩子上学的途中,看到前面一位家长将吃完早点擦手的纸随手扔在地上,我想他家的孩子肯定也不会有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很多学长认为孩子还小,等到他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或者说这些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学校老师也会教的,殊不知这些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昨天作业完成得早,小范主动要求和我下下棋,第一局输了要改规则,我不同意竟然哭起了鼻子。我没有理他,等他哭好了再次要求我下棋时我跟他说不,他瞪着红肿的眼睛愤怒地问我为什么,我说是因为你遇到失败不是总结经验教训而是逃避耍赖,这样不是男子汉所为,而且规则是在赛前制定好的,不能随意地修改,即使要修改也要在下一局而不是在下的过程中。我说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这样做对不对,过了好半天他凑到我耳边跟我说:“对不起,我们再来下一盘吧,这次我一定会赢你”,看我同意后马上又破涕为笑了,我想下次他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知道怎样面对了吧。
教育是一门学问,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慢慢摸索,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吧!
于丹讲座观后感7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