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4-06-08 23:46:2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和很多动人的故事一样,《放牛班的春天》是朴素而真诚的。“池塘之地”是一所再教育学校,里面收纳着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里面的大部分学生已经被家长放弃了。音乐老师马修给孩子们组建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最终改变了孩子们和他自己的命运。我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也被故事的情节所触动,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老师。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与其说是马修用音乐洗涤了孩子们的心灵,还不如说他是用爱冲刷了孩子心灵上的蒙尘。对于这些被抛弃的孩子,他们敏感脆弱。但爱是非常神奇的东西,这是他们这个年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少了爱,那可能会是徒劳,没有爱你就改变不了他们。马修老师永爱改变了他们一个一个灵魂,他们中有的成为了伟大的指挥家,有的成为了普通人。

有人看了这部电影感慨道,“遇到马修这样的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是啊,默默无闻的老师到最后可能就泯没于普通人当中。我记得刘佩慈在《乡村教师》中写道:“他一生中积累的那些知识,虽不是很多但是他很看重的,像一把发光的小珠子毫无保留地落在地上,发出一阵悦耳的叮当声,娃们像见到过年的糖果一样抢那些小珠子,抢得摞成一堆……这幻想让他有种幸福的感觉。”

老师是伟大的职业,不求功名利禄,教书育人,看着这些小苗不断成长,心里肯定会有别样的感觉。幼苗们奋力发芽,终将都会张开花瓣,我在耳边好像也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春天应该是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的季节,可教育院里的孩子被高耸的院墙锁住了他们应有笑脸。教育院,实则为一座禁锢心灵的牢笼,而在这牢笼中孩子们失去了原本的童真换来的却是顽劣调皮。马修老师的到来使他们迎来了春天。

本片中马修老师是一个没有多少名气,性格温和善良的音乐家,当他初入“牢笼”时,因迫于无奈而体罚学生,但他并没有在这种环境下变得麻木不仁,反而想帮助这些孩子走上正路。

莫翰奇,一个年近十岁的男孩,只有一位美丽的单身母亲,由于受周围人影响而疏离母亲,性格变得越发孤僻,再加上环境的影响,他变成了一个问题男孩,打架、恶作剧、滋生事端。校长的排挤,老师的厌恶,自己更加堕落。但上帝却毫不吝啬地赋予他天籁般的嗓音。当然他自己也没有料到,若是马修老师没有出现,他的才能也不会被发掘,可能终生埋没,一生碌碌无为。马修的出现,伯乐的赏识,才能让千里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遇到良师,莫翰奇也终于发现自己对音乐的迷恋和痴爱。马修恰好利用这一点一步步的突破他的心理防线,在孩子们的激励下,他组成了一支合唱轩,但由于校长的压迫,不得不输给强权势力。马修敢于与恶势力对抗,尽管最终失败了,但他让孩子们学会了反抗,不再堕落,他释放了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也让他们懂得了友好对人。

马修打开的不仅仅是一扇铁门,打开的却是孩子们禁锢了已久的心,他虽是一们不知名的音乐家,但他却是一位懂得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教育家。他以一位长者的角度对待和关心呵护他们。莫翰奇,贝比诺,孟丹等教育院里的孩子们在他的带领下,也有一定改变。每个人都有天分,任何人都是天才,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才干终将被发掘。世界上缺的不是伯乐,而是千里马。因此不论人生有何逆境,都要敞开心扉,不要把自己锁在小小的世界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最近,我看了一部片名为《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让我的内心深受感慨。

这个片子采用了倒叙的方法,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莫朗奇,因为要参加母亲的葬礼而回到法国,,当年的旧友派皮诺冒着大雨送来一本书,是他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日记。马修当年到池塘之地,一所专为困难儿童设计的学校当学监,他发现这里的孩子特别喜欢捉弄老师,但马修试着用音乐,使这些孩子善良的本性显露出来,孩子们渐渐变得善解人意,马修发现莫朗奇很有音乐天赋,他不顾校长的反对,组建了合唱团,是孩子们慢慢走上正道,前途变的光明,可结局却十分伤感,马修因私自带学生出校而被开除,可马修没放弃,一生从事音乐事业,莫朗奇也离开了池塘之地,到了里昂音乐学院。

片中莫朗奇似乎十分幸运,马修把他从池塘之地的深渊解救出来,是他从原来注定一事无成变的前途无量,而他也没有辜负马修的期望,成了一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在池塘之底发生的事,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先是学生捣蛋,老师教育后依然如此,老师继续教育,学生屡教不改,老师便失去了耐心,如此便恶性循环。其实现实中这样的老师并不少,虽然方式和马修有一定的差异,做的也未必有马修好,可孩子们并没有领情,依然我行我素,为此我觉得未必是现实中的孩子没有影片中的差,而是前者所有人多对他很好,夸他,没有心理上的压力,而后者一直被压迫,两者一比,前者除了一些特别的是不会受感化,对老师的批评也无所谓,后者只要一有人善待,便如释重负,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这个片子让我感慨万千,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说一位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了一所学校——“池塘之底”。这里是一所寄宿学校,收的都是一些需要“再教育”的问题学生。他们都不听校长先生的管教。马修先生来了之后,并不是像校长先生一样打骂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他们,还建了一个合唱团,那些孩子们在合唱团里找回了自信,开始放声歌唱,最后都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在电影里,校长先生经常说着一句话:“行动——反应”。意思就是不听话的孩子会被关禁闭,受到惩罚。但是马修先生却不同,他会包容孩子们,并不会把错误告诉校长先生,这就使得孩子们很尊敬他。所以我很喜欢马修先生。这种让学生们慢慢变得自信,拥有自信心的品质,让我想到了我自己。

我最近在学游泳,刚开始学的时候,看看别人游的,再看看我游的,总觉得自己游得是最差的,一度不想去游了。当我回家跟我妈妈说时,妈妈却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说了一句:“你要相信你是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好的。”我听了这些话,觉得不要放弃,所以我在下一节课上就开始纠正自己的错误,每游完一次泳,问教练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好的地方就继续保持。终于有一天我听到教练说:“做得不错,要继续保持。”当时我心里非常的开心。之后,我越游越好,被教练夸赞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我也很努力。现在我再回想,是妈妈的那一句话鼓励了我,让我的自信又回来了。这就跟马修老师鼓励、包容孩子们,让孩子们重拾信心一样啊。有了信心,孩子 ……此处隐藏4607个字……,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学钢琴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完全弹不好。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好的钢琴老师,她鼓励我,让我重新找到了弹琴的乐趣,让我越来越有自信,钢琴弹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的春天,就是相信自己,只要你相信自己,属于你的春天总会到来。电影中的马修老师就是用他的爱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人生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开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回法国参加他母亲的葬礼,与此同时,他收到了他的好友戴迪亚给他了一本日记本,这正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的日记。这勾起了他无限的回想——

克莱门特是一个刚刚失业的音乐教师,到了一所学校,刚刚进门,就被马上要走的老师叫住了,告诉他他的遭遇后让克莱门特吓了一大跳,这个学校还有个外号叫“水池底部”,里面的学生全是那些有障碍的,不仅校长极其残暴,蛮不讲理,学生们还十分调皮,不分是非,这让克莱门特十分不知所措。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学校没有音乐可,克莱门特一直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人们的性灵,终于,在他与孩子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地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特别是领唱皮埃尔,就这样,他将皮埃尔这个底层学生带入了艺术的殿堂……

这个电影中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细节,首先是克莱门特对孩子们的怜爱以及可怜,在他刚进学校的时候,虽然孩子们都一直在对他开玩笑,他却丝毫不生气,被校长发现以后,他还极力想要让孩子们免受惩罚。他一直希望用音乐来感化这些孩子们,皮埃尔是最调皮的一个,他拥有天使一般的嗓音与面孔,但却是那么地调皮,不分任何场合。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皮埃尔知道了母亲的用心良苦,这时老师又与皮埃尔的母亲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这使皮埃尔彻底地改变了,不再是那么调皮,变得十分懂事,处处为别人找想,终于他还是成功了,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这与克莱门特还有他的妈妈的关系都是分不开的。

这个故事是以一个喜剧结尾的,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是什么让这些在别人看来都可以说是“废物”的孩子们重新做人,成为上进的人呢?是音乐,音乐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润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温暖。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不可能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对于教育这一方面,许老师常常对我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这也和我们这周所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所展现的一样,一所名叫“塘底”的学校专门收留其它学校容纳不了的问题孩子,这些孩子无一例外的都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干脆是战争遗孤。他们搞恶作剧、起哄、抽烟、打架,在我们眼中他们似乎无药可救,但新来的一位级长却慢慢改变了现状。级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像校长那样专横,在他身上,我总能感觉到亲切和包容,他曾是一位发誓不再创作的失败音乐家,但当他发现孩子们具有音乐天赋时,便再次提笔创作,用音乐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改变着那群孩子们。

影片所带给我们的东西非常多,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在启发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或者说是如何教育问题孩子。社会上那些罪犯,他们犯罪的诱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小时候家庭教育的缺失。现今中国的学校能教给我们的也只不过是知识,可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思想、人格方面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做好家庭教育,可在中国,家庭教育的成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大多是追赶式,总在后面把孩子追着、赶着,幻想着“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时孩子总会出现一些逆反情形,到不如采用牵引式,在前面引导着孩子成长,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这就好像治理洪水往往要用疏的办法而不用堵。

在教育问题孩子时,我们可以试着找到他们身上长处或优点,把这些长处或优点放大,他们的问题就会慢慢消失,不过,在这过程中,我们或许需要一位像是电影中那样具有包容精神和亲切感的马修老师。

电影往往来源于生活,却仿佛又高于生活。我们在观看电影时所看到的未必是电影想表现的,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名叫马修的老师用自己的真心感化了塘底的问题少年,倾情付出帮助每一位少年发掘了自己的特长,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放牛班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让我联想到了《死亡诗社》的基丁老师。马修老师和基丁老师是多么的相似,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教师,过着普通平淡的生活,但他们都相同地用自己的爱去教导学生。

马修老师的出现好比一缕曙光,给学生们原本昏暗无光的生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融化了学生们冰封的心灵。其实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梦想,成为航天员、消防员,都是年轻的孩子们常常幻想的,只不过由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被埋藏在了心底,马修老师为了唤醒学生们的梦想可谓煞费苦心,甚至重新做起了自己曾立下誓言不再接触的音乐。居中校长那一句责怪马修自大,一直做不喜欢的事深深触动了我,我不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决心,但我感受到了马修老师的真诚,就是这样一份真诚的心才能够走进学生们的心房。

其实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也能借此反思当今社会对老师的态度,其实一位用心用爱去教学的老师他所流露出来的影响生命的地方往往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就像马修老师和基丁老师最后都被校长开除的结局一样,正因此许多优秀的老师可能就这样泯然于众人中,一生都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可能是学生们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或许也需要反省当今的教育制度,当然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制度是最为全面的制度,但这样也可能掩埋一些有天赋的人,这或许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让我极为震撼,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教育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来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的学生很顽皮,校长很暴力,总是以暴制暴,所以孩子们就会变本加厉,情况变得糟糕透了,直到马修来了。

马修刚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就有位教师的眼睛受了伤,他还从校长口中知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这件事让马修决定,他要在这些孩子们心中树立威严,但不能像校长一样,一犯错就处罚,应该给他机会,让他们在爱中悔改。马修觉得这些孩子不是无药可救,只是缺少教育。后来,马修知道了是哪个孩子伤害了老师,他没有告诉校长,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老师,给了他弥补的机会。

一次,马修回到宿舍发现他的公文包内的东西不见了,他很着急的出去找了,最后在厕所内发现了,他发现了孩子们对音乐很感兴趣,从那天开始,马修的心里有了个想法,他想组建一个合唱团。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创作歌曲,白天教学生唱歌。他发现皮埃尔很有天分,他的歌声很动听。本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就在一天校长外出参加会议,马修偷偷的带他们出去捉迷藏,学校不知怎么的就失火了,就在大家都以为学生们都在里面时,马修带着他们回来了。但是校长却认为他没有好好看守学校,解雇了马修,之后校长也被解雇了。皮埃尔的妈妈听从了马修的建议,把皮埃尔送进了音乐学校,最终成为了一名音乐家。

我觉得春天就是指的马修老师,就是因为他的到来放牛班才有了春天,有了希望和温暖快乐。马修老师很爱他们,他的爱和音乐带给孩子们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