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杠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杠杆》说课稿1教学重点:
研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了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在杠杆上有三个点,分别是什么?
出示组装好的杠杆尺,学生指认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假如我们把杠杆左侧第2个格定为阻力点,在阻力点位置挂两个钩码,杠杆右侧做为动力点,在右侧什么位置挂一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板书课题: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二、授新课
1、实验:使杠杆保持平衡
现在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在一侧第2个格处挂2个钩码)杠杆尺,发现了什么?
生:杠杆尺歪了
生2:杠杆尺斜了
生3:杠杆尺向有钩码的一侧歪了
师:谁能有办法使杠杆尺恢复平衡(让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
师:你能说一说杠杆尺的三个要素点在哪里吗?
生:阻力点、动力点、支点。(指着杠杆尺说)
师:刚才我们发现,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两个格,阻力点处挂了两个钩码时,在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4个格处挂1个钩码杆杆尺平衡了。你们猜一猜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杠杆尺平衡?
(动力点第4个格挂1个钩码)
生观察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几个格?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几个格?动力点、阻力点各挂有几个钩码?生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2)阻力点位置不变,所挂钩码数增加到3个,动力点位置在第几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可以平衡?看看谁的方法多?生记录实验结果
(3)改变阻力点位置到第3格,挂1个钩码,动力点位置在第几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可以平衡?
生记录实验结果
2、归纳平衡规律
(1)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想一想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钩码数的乘积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钩码数和乘积有什么关系?
(2)小组内讨论交流,寻找实验规律
从实验中发现了杠杆平衡的规律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原来杠杆尺平衡有规律呀!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板书: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三、总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杠杆,知道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杠杆的知识,同学们想继续研究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寻找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钩码数=支点到力点的距离×钩码数
《杠杆》说课稿2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以及斜面等简单机械。在前一节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及特点。教材从两个部分安排设计: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2、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和理解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理解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亲历实验过程,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丝,用镊子夹棉球,等等。我们的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时,本节课的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的工作特点,从而认识杠杆。
三、说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知识的类比迁移:在教学杠杆有三个点的基本概念时,先让学生感受用撬棍撬动讲台的必要条件,再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杠杆的三个点。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实验操作:科学学科的知识都是从无数的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本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杠杆的省力规律时就让学生利用杠杆尺来反复验证,在收集并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在学生都积极参与,保留个性并能充分表达见解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有一台杠杆尺,,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景:
师: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搬讲台)
生: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
师: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二)、认识杠杆
1、学生观察教材P4插图,结合文字解决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等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学来理解知识要点)
2、教师示范画杠杆结构示意图。(从直观的例子中引出抽象的知识)
3、教师展示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三个点的位置。
4、判断教材中的六种工具是不是杠杆。 。(是为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学生说明理由时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杠杆工具的三个点)
(本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环节中对于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边学边练,学以致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落实。)
(三) ……此处隐藏28949个字……管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来教师监控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F1与L1的乘积与F2与L2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教大。教师要对不同的结果分析。
最后得到结论:F1×L1=F2×L2
运用结论解决前面设置的问题。
(4):变式训练发散思维
采用电子举手与学生互动,检验学校效果。而第四题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蜡烛在铁丝上的运动情况。现象:蜡烛在铁丝上左右晃动。让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明白杠杆的平衡是由四个物理量共同确定的。
第四部分反思与小结
在学生谈体验和收获的基础上,教师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总结如下1:概念建立2:转化思想3:(反思)学习方法4:(反思)学习表现
布置作业必做题和选做题,课外题是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设计时,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1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由概念的得出到课堂实验,教师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杠杆》,《杠杆》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前面力知识的延伸,又为下节《其他简单机械》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计划达到的目标,使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杠杆平衡条件。经历认识杠杆及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并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本节重点是: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难点是:画力臂。
学情与教法、学法、分析、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这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我准备大胆放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我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分享者,但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我应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下面为大家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先找一位大个子男同学和一位小个子女同学如图进行推门比赛,意外的结局使学生惊讶,为什么的念头也就油然而生。然后启发为什么大力士会惨遭失败?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引入了新课、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了疑问和猜想,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
1、什么是杠杆?2、杠杆有哪些要素?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请观看图片,想一想它们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小组讨论分析并结合课本概括出"杠杆定义和杠杆的五要素"。看哪小组完成的更快、更好!学生通过讨论与分析抽象出杠杆的特征。通过该环节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见物思理的习惯,提高了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析概括的学习能力。
如何找杠杆的力臂?护眼仪是本节的难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先出示一种、动力、阻力、支点都给出的杠杆让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画力臂,你做对了吗?使学生对如何画力臂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是怎样做出力臂的,加深理解。再来一个,这次成功率会非常的高。让学生品尝学习的快乐,最后给一个实物,需学生自己抽象出杠杆的特征,找出支点、动力、阻力,然后做力臂,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小组合作来完成。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组织交流从而突破难点,学生强弱互助、优势互补,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在友好的展示与评价中增进情感的交流,达到知识的增益、能力的拓展、心理和情感的升华。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由于新课标注重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就应该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布满设想与实践的探究世界,因此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合作探究来完成。一、提出问题,请大家回想我们玩跷跷板时,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对此你能提一个让我们探究的问题吗?创设了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应让学生充分思考,尽情的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活实例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结合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我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张扬了个性、掀火了和谐课堂的气氛,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渐进了各自的理解深度。学生根据交流情况取长补短、完善方案、进入下一环节。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我参与其中。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提高操作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在这里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关爱他人的精神,都得到不断地巩固与加强,无论是成功与快乐、还是失败与烦恼,都有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组织学生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从而完成了整个探究过程。整个探究经过小组成员的精心的准备、仔细的观察、科学认真的分析、再加上激烈而友好的争论,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探究都有成就感,这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播放正确结论让学生再一次品尝成功的喜悦。
杠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积极发言、说一说你见过或用过的杠杆,看谁知道的更多?对生活观察的更仔细!让知识回归生活。物理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列举了许多的杠杆,引导分析进行分类得出杠杆的种类。播放视频让知识以丰富的影像资料形式留在学生的记忆。巩固与练习、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另外我在板书中留下了空白,让学生补充完整,让理性的知识留在学生的脑海。起到此处无字盛有字的妙用。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努力地去做教学的有心人。
这些都是课前的设计,而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与学的过程也是我丰富自身知识、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会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生生奋发的目标。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