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时间:2024-07-30 09:33:09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 豪情万丈 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 xíng 声 shēng 情 qíng

《静夜思》光 guāng 霜 shuāng 乡 x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起 叙 事

颔联承 借景抒情

颈联转 借景抒情

尾联合 直接抒情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2

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此处隐藏1729个字……(学生讨论,交流)

⑶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试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给你喜欢的画面拟个适当的标题。

⑷诗人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如此美丽、壮观而神奇呢?

5、探究质疑,体会诗人情感。

⑴下列思乡名句与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表现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请你探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⑵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是怎样认为的.?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6、直面李白,穿越时空隧道。

读完这首诗,假如有机会让你穿越时空隧道,直接面对诗人李白,当你和他谈起这首诗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7、拓展比较,丰富诗歌积累。

旅夜抒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⑵试比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异同。

8、与同学们共勉。

儿时背下的诗词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 ——郭沫若

活动5【练习】背诵诗歌

背诵诗歌。

活动6【作业】默写

默写诗歌。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4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赏析这首诗以壮景传豪情的表现手法。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古诗的经验和知识,对写景抒情一类的诗词有一定的积累,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做简单的认识和分析。本课将继续学习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咏。全诗蕴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广阔的时空之中,写景有灵动之感,情蕴悠长。

3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这首诗描壮景,抒豪情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理解诗人昂扬振奋与深沉低婉交织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示标

1.以李白写景抒情的著名诗句引入新课;

2.提示课堂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赏析颔联和颈联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生活动:

朗读思考: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活动2【活动】循标预学

读全诗,解题目。朗读涵咏这首诗,仔细体会,然后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提示:首联开篇点题叙事,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颔联颈联紧扣荆门写景,选取山、江、月、云、平野、大荒等景物,尾联点出“送别”,表达思乡之情。

预设:

随 平野 尽 入 大荒 生 结 海楼 仍 怜(连)

学生活动:

1.学生先默读这首诗,体会诗的节拍押韵、起伏对应、抑扬顿挫;

2.然后小组交流,读出对这首诗的理解。

3.小组交流3分钟,朗读展示,解说题目。

生生交流诗句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朗读指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读名联,解景语。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

预设:

写出了乘船出蜀特殊的游览感受,景物辽阔高远,雄健、奇伟、瑰丽,壮阔、恢宏、绮丽、梦幻。

表达了诗人初看平原时的兴奋、激动、欣喜的豪迈之情,写出了一个初上征程、满怀豪情的青年。

学生活动:

3分钟,小组讨论,思考交流:

颔联和颈联写了哪些景物?诗中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诗人借这样的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

万里长江:壮阔

山、平野、江、大荒

水中映月:静谧

天边云霞:绮丽(瑰丽)

豪迈之情(喜出望外、欢欣鼓舞、满怀豪情)

小组发言不一定全面,要注意引导生生之间相互补充、评价。

抓动词,析效果。从颔联和颈联中选出一个你认为用得最传神精炼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预设:

随——跟随,写出行船的过程和变化,将山化静为动,亲山送亲人;

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广阔无际的原野,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喜悦与开朗;

入——流入荒寂辽远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入”字平中见奇,衬托得天空辽阔高远;

飞——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结——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学生活动:

3分钟,小组讨论,思考交流:我认为,哪个动词最能表现景物的壮阔高远、奇伟瑰丽,这个词在诗句中是如何描绘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小组确定一个人发言,一个人黑板前板演,写要点,写关键词。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