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4 09:33:06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必修1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在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本章可以与第3章细胞膜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遵循人们探究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胞膜功能的探究和认识,引申出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究。本课时将跨膜运输的实例和跨膜运输的方式合为一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而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将在下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三、教学策略

本设计遵循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等,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教学实施程序

教学程序图如下:

[生活常识引入新课]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嗑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

(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教师展示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

[具体实例发现问题]

出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图片,结合开题所留的生活常识的思考,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

[分组探究]

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从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分析、成果交流六个方面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洋葱(用紫色部分)、菠菜叶、玫瑰花瓣等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盐酸、KNO3溶液等作为试剂做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成果交流]

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间根据探究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相互交流,教师点拨,得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结论。

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拓展延伸]

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质量浓度为0.1 g/mL和0.8 g/mL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问题探讨]

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进出细胞膜,蛋白质可以吗?

2、水分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离子和蛋白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吗?

3、你还能提出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其他问题吗?

[分组探究]

教师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Flash动画,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自学。

[成果交流,教师点拨]

让学生列表比较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

[分析图表,拓展延伸]

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每条曲线所表示的运输方式。

[复习小结,构建体系]

即板书设计,见下图。

五、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3、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和效果较难把握。如条件允许用连堂的两个课时来完成效果更好。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此处隐藏6801个字……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4教学思路

1.思路设计

导入:地壳元素与细胞元素含量对比表格得出差异并引入细胞中元素的概念,具体介绍元素(包括元素的分类,占细胞干重鲜重的百分比,并重点讲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本元素的原因)

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并介绍化合物(包括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化合物种类以及其含量的差异),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细胞中化合物应该如何提取并引出一下三个实验

分别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的具体原理方法并做演示实验并进行学生实验

5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列出地壳与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2)新课讲授

组成细胞的元素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种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回答:“分别是氧和碳……”作为学生可能不能直接说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所以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问题:“鲜重和干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这样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学生回答:“氢和氧。”这样的进一步引导,可以再问一次:“那么鲜重干重元素含量差异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学生回答:“组成细胞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应该是C。”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那么为什么最多的是C,C具备哪些特性才使得自己成为基本元素。”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碳元素的相关化学知识。”通过这种引导使得学生回忆旧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碳元素电子排布使得碳元素相对稳定,不易在普通条件下发生反应,故而是组成生命各种化合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所以说C是细胞中的基本元素。由此也可以引入细胞中化合物的概念。

细胞中的化合物在黑板列出表格,让同学自己填空,表格设置如下: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回忆旧知,来完成填空,并牢固记忆六大类物质。列出六大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比较各个组分的比重并提出问题:“细胞中最多化合物最多的是什么?推测一下其对于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些物质该怎样被鉴定呢?”学生不一定能够答好以上提出的问题,但是可以由此引入接下来要做的三个实验。

(3)实验

借助刚刚的问题引入实验,直接阐述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其中最应注意的是在双缩脲试剂和菲林试剂的配置和使用方法上加以强调,并列出其配方,供学生区分清楚。在阐述过具体实验步骤之后,教师做一遍演示实验,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始做实验。实验的流程主要如下: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还原糖含量较高,可见溶液的变化为:浅蓝色→绿色→棕黄色→砖红色沉淀。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不同生物组织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制片

选材: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min(如果用苏丹Ⅳ染液,染色1min)。

清洗: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盖片: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在低倍镜下寻找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影像调节清楚后换高倍镜观察。在视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观察到待测组织样液变成紫色。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5.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验前安排学生做好预习,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实验原理。

(2)课上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原理后,学生要将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按所检测的物质的不同分别摆放成几组。学生在给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分组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利于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

6、板书设计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H、O、N、P、S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种类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