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5 14:11:09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永远充满了未知的快乐,因为在一节充满思考的课堂上,永远有那么多的不可预知,也总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扁鹊治病》这一课。上课伊始,通过阅读,我能感觉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于是,我改变以往的识字方法,不再把生字从课文中挑出来单独讲,而是随文识字,边读书,边讲解这个生字的字形字音字意,这样可谓是一举两得,让孩子们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和认识生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许是因为这小小的改变,也或许是孩子们让兴趣带动了学习,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朗读课文和认识生字的教学任务。

接着是学习课文。我仍然让孩子以“读”为主,让孩子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然后,我就在黑板上列出了“病人”蔡桓公和“医生”扁鹊以及“病情”的学习提纲。接着,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再一次细读,把每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时两人之间的对话和表现按顺序填写到学习提纲里。

很快的,孩子们就完成了任务。其实这个过程就跟孩子们平时做阅读短文差不多,然后就是我们师生之间的交流——

“孩子们,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他是怎么说的'?”孩子们胸有成竹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蔡桓公怎么表现的呢?”依然是一大片林立的小手争抢着要回答问题。

“那老师当扁鹊,你们当蔡桓公,我们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当然是群情激昂。我学着古代拜访大王的样子,先抱拳作揖,然后读课本上的对话,孩子们做了大王,那气势和感觉可真妙不可言,读的自然不错。

这样一段一段的交流反馈,孩子对课文内容越来越熟悉,可到最后竟有孩子不干了:“老师,我们不要做大王了,大王最后都死了,落了个可悲的下场,我们要做神医扁鹊。”我笑了:“好,就给你们做神医,老师来做蔡桓公!”我还正想让孩子们对另外一个人物了解透彻呢,他们倒自己提出来了。

于是我们互换角色,我们边读边带表演,最后我头一歪,装作病死了。孩子们倒不乐意了,“老师,我们不要你死!”看看,孩子们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我笑道:“老师不真死,老师假死,可以吧?”孩子们这才答应。

只局限于我们之间的简单表演,孩子们意犹未尽呢,于是课本剧大幕拉开。刚开始,四位小男孩还得依赖课本,但表演的惟妙惟肖;第二轮的时候,孩子们干脆丢掉课本,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起来,孩子们表演的才能可真不能小觑,让我们不由得不捧腹大笑。

我想,如果让孩子们继续演下去,估计演一天他们也不会厌烦。但是,能放能收可是我这个“导演”的职责,于是,我趁孩子们间歇的当口,随口问了一句:“这蔡桓公就这样丧命了,他最后会明白什么呢?会给我们什么忠告呢?”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最后得出“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对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于心。然后我又把这个道理延伸到生活中,以自己看牙病的经过和大家谈了自己的感受,继而启发孩子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他们有的说,在学习中,有个坏习惯刚开始没改,现在改起来特别困难;有的说,自己身上的缺点因为没及时改掉也是越来越难克服等等,让我非常欣慰孩子们的把学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

一节课上完了,我们师生都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是一种学习的幸福感,期待这样的幸福能一直延续下去。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2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3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本课的教学我有很多的体会:

一、在质疑中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蔡桓公为什么几次三番不相信扁鹊呢?有的同学说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要跑掉呢?还有的同学说蔡桓公的病扁鹊怎么能够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通过想象,丰富文本的语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较言简意赅,但是,本组课文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复述课文。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读好人物的语言是关键,而读好人物的语言必须通过联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扁鹊每一次劝蔡桓公时的想法,通过蔡桓公的态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又通过朗读时语气对比和语言对比(将每次病情的发展后果提前告知结果又会如何?),发现扁鹊的话语含蓄、谨慎、机警是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语言的朗读就显得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也大放异彩,课堂气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为复述而朗读的被动记忆,读活人物语言是本课教学一大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朗读完成了记忆、思维等多种训练。

三、理清思路,为复述架设桥梁

这则寓言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明了,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理解寓意做铺垫,然后根据单元导读要求能复述课文。既能让复述课文的方法的引领能无痕且扎实而有效,又不使课堂学习枯燥、僵化,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追求。所以在执教时,我以复述课文为教学主线融概括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寓意理解为一体进行教学。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4

今天,聆听了刘校长执教的一节寓言教学《扁鹊治病》,感触很深。学生学得自然充分,老师导得恰到好处,顺应了孩子的读书规律,真正还原了孩子本真的阅读过程,给每一位听者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觉得刘校长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与大家共勉:

1.读课题,能读出猜想

一个好的阅读者,看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名字,头脑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看到题目,要学会从题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信息读出猜想。刘校长出示课题《扁鹊治病》后,及时问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从课堂实践看,孩子的猜想涵盖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扁鹊是谁?谁生病了,病得怎么样?扁鹊怎样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吗?多好的猜想呀!我们今天能让学生这样去做,明天也这样,后天还这样,日日都这样,孩子是不是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题目头脑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拥有了阅读期待,带着期待读文本,孩子会在读书中不断地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这样阅读的过程是快乐的。

2.初读文,读出感受,整体把握文本

一个好的.阅读者读文章应该是没有杂念的,应该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读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随笔》这本书时,记录了这样一句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读完这句话我在想,现实中的阅读教学不就是让孩子在还债吗?琐碎无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去回答,上完了一节阅读课,就像跟着老师到迷宫中走了一圈,还是迷迷糊糊,下次进去自己还是出不来。试想我们老师像谁?像不像黄世仁逼着杨白劳交租子。虽说有点夸张,但我想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情。怎样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题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带着猜想去读吧!此处刘校长什么问题也别提,就让孩子把自己当做一个最真实的阅读者。这样去读,读过文章的感受应该是丰富的。这就是我在执教寓言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敞开心扉和同伴们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课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这些:蔡桓公这个人太固执了;扁鹊这个人很执着;扁鹊的医术很高明;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刘校长不就是在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吗?怎样培养孩子语感,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放松心情,不带着任何压力去阅读,久而久之,语感不就有了吗?

3.精读文,读出理解

真正的阅读者,再读课文,一定像品茶一样,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觉一下茶的味道。这样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们和孩子再读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遵循文脉,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过头去想想这一节说的是什么,自己都读出了哪些理解。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刘校长在与孩子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读过第一、二节,让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读出的信息和感受。刘校长只是针对孩子的阅读结果不断地点拨,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导孩子读懂情节,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达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读过三、四节也是如此。

当刘校长引导孩子读到此处时能及时停下来,让孩子把这几节联系起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有没有新的感受?这样阅读,孩子不会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话中,而是能学会上牵下联,能站在整体去思考,会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读过五六节后,学生的感受实际就丰满起来了,刘校长让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读懂人物心理,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对人物的评判。

4.联生活,读出寓意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读过别人的书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刘校长执教这则寓言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激发孩子的生活体验,其实说出了生活体验也就读懂了寓意,从而达成寓言启迪心智的教学价值。课堂上,孩子谈的还是比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写字时的坏习惯,有的想到了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弹琴,有的……孩子将这些生活经历都谈了出来,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后的启示,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5.细盘点,梳理方法

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孩子养成一种盘点的习惯。一堂寓言教学结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应该如何去读,孩子心理清楚吗?我想部分孩子可能会记住一点点,过了几天也许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让孩子说说,如果再给你一则寓言,你打算怎样去阅读呀?让孩子梳理出这节课读寓言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联系生活读懂寓意环节教师处理略显拖沓,致使课堂超时。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5

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

好久不来了!人啊!一旦松懈了勤奋的脚步,就会越来越懒!

这些天在构思《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当我“绞尽脑汁”终于完成了教案之后,却无意间又重温了被遗忘很久的一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吓一跳!其中她谈到“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这一节时,这样写道:

“教者的作用显得至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情感储备和调动——悲喜哀乐,酸甜苦辣;教师必须让自己、让学生通过文字“怡情养性”,让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健旺起来。可以打这样的比方:如果说教材是“泉眼”,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状态一定是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为了这条河的畅通与灵魂,教师还要为它修筑“岸”或“桥".有了岸的`“约束”,桥的“搭建”,孩子们才如这生命之河中的生灵——水草丰茂,鱼虾成群,与天光云影共在这源头活水之中畅游”。

“教师和孩子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完全沉浸于学习之中,教师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师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缘于一种真实人的外露。那就是,无论什么性格的教师,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而这,就是他(她)个体化的激情”。

“听过太多的优质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我常想着:语文课堂,我们到底应该留给孩子们什么?是能力,是伴随着他们一生的学习、生活的能力!这个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论提升!我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