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酚酞与浓氨水反应的实验,我不是像以前先讲“氨水有挥发性,酚酞有遇氨水能变红的性质”,然后在做实验,从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而是以“小魔术”的形式进行导课:先展示两瓶无色液体,然后各倒入两个烧杯中,在用大烧杯把它们罩住,过一会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无色液体变为红色。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的结论,在进一步研究这种粒子的性质。
在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时,用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学生做完演示实验后,我没有像以前上课时直接问“为什么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而是故意很严肃地说:“刚才做实验时谁偷着喝酒了?”他们当然没喝,也就不会承认了,这是我再说:“谁能做一回福尔摩斯,把这个案子给破了?”这样就引起了全部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明显比以前好,而且对这个实验印象深刻。另外,我并没有做类似“小米和黄豆混合”的实验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因为根据以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做完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后,学生虽然看不见分子,但也能够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个性质,也会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分子的这条性质;反而是做了上述那样的实验后,给学生造成误导。因为他们对亲眼看见的.事实印象深刻,在举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例子时,一部分学生就把它当做正确答案。
在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类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时,我又补充了“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注射器实验),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但是从分子的角度去分析混合物和纯净物时,我只是让学生口答,而没有画图,如果用图示或磁扣的方式表示,我想效果要比口答好多了。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人类用肉眼看不见,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为了说明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具体的数字感觉枯燥,效果差。通过多媒体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分子自我介绍,这样学生兴趣高,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3、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分子和原子这么小是静止的还是不断运动的,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发现A烧杯中液体变红,这种好奇现象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借助多媒体模拟氨分子运动扩散过程,展现宏观现象的微观过程,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4、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和原子除了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让学生清晰的明确这一点,我安排了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动画,生动形象的动画,有利于学生理解分子的间隔。
5、总结拓展、回归生活
至此,有关“分子小、分子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此时又我借助多媒体动画,将分子的运动、分子的间隔的性质,进行拓展,让学生知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会加快,分子间的间隔也会加大。随后我投影一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图片时,引发学生思考,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六、课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是微观世界的粒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学起来枯燥、学生吃不透、难点难突破,本节课,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动画模拟,帮助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3《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对微观物质世界有所了解。而微观物质世界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论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有以下几处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品红扩散实验的'改进
在教材上品红扩散实验的 ……此处隐藏7404个字……的实验,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密切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实物、模型、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效果很好。
课堂上,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一滴水滴在学生手心里,让学生感知一滴水的微小,然后调查有没有人愿意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再让学生猜十亿人每人一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数多少年(三万年),又用乒乓球和地球来做类比,来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改进了实验:用滴有酚酞的小滤纸片粘在大烧杯的内壁上,直接罩在氨水瓶上,效果好速度快又节约药品,同时防止了环境污染,一举多得。用冷水和热水同时做品红分子运动的实验,清楚明了的体现了分子的运动和温度对分子
运动的影响,除去了加热的麻烦,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利用注射器和干燥管来做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节省药品,省时,效果好。利用针管做等体积空气和水的压缩比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
突出优点:1、具有亲和力。教态自然,和学生沟通的好。
2、教学思路清晰、紧凑,一环扣一环
3、教材梳理好,灵活得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实验改进是亮点,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缩短时间
5、比喻和类比运用形象,贴切
6、生活中的事例选择得当,贴近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
不足:有老师听课,所以有些紧张,学生到前面做实验后忘记叫他们回座位,学生自己也没敢回去,结果站在前面一段时间,很别扭。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3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4本节课“分子和原子”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从个数和种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基础。但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抽象认识存在疑惑,这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微观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子在发生着重新的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或微粒间间隔的变化。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几个常见生活现象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虽然学生对常见生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从化学的角度来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回答不够完整,随时给学生讲解人类认识物质的过程,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展示苯分子结构和原子移动形成的“中国”二字,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几个性质。但由于分子很小,无法观察,通过一系列数字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同时通过再次举例验证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种类、个数的变化与否来定义分子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举证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让学生形成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
所以本节课以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强调和应用。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5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是:由老师巧设悬念和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和讨论,采用活跃的分组比赛等形式总结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实施当中,主要采用探讨、研究、学生实验、分组比赛等参与教学,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活跃的分组比赛形式进行尝试教学。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和动力。学生在比赛学习过程中有“比”法,不知不觉中就自己努力发挥,参与到其中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学生毕竟是很好强的'。
(二)是采用探讨、研究和学生参与实验来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自行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能力及结论。向“民主化”方向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施行合作学习,交流探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增强其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得出结论,会比老师讲解和演示来得容易接受和掌握。因为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老师应从原来的扮演“演员”的角色向“导演”发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探讨方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及联系实际运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本次教学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联系“臭味”微粒运动等环境问题展开,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热爱美的环境和积极保护环境。
(三)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巧设伏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存在,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更深刻。
当然,本次课堂缺点和漏洞很多。比如由于化学实验的成分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好。对知识的传授有些零乱,深、广度不够等等。
总之,此次教学还不是设想中的理想课堂。只因本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限,有待提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真正做到“激趣、求异、探法、迁移”这一创新基本理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待加强教师素质和基本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