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6-08 23:47:42
【精选】科学教案合集6篇

【精选】科学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记录和存储的手段,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

2.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载体记录、存储获得的信息。

3. 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关注。

【教学准备】

1. 光盘、磁盘等实物

2. 课堂信息记录纸

3. 学生搜索“笔和纸的发明及演变”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规范地记录信息

1. 交流学生搜集到的关于“笔和纸的发明和演变”的信息。

2. 说说这些信息的来源。

3. 讨论:记录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信息的来源和途径可以帮助判断信息的可靠性,需要查找更详细的信息时可以通过信息的来源快速找到相关资料。

4. 如果要记录信息的来源,你们觉得应该主要记录些什么内容?

通过书籍查找可记录:书名、作者、出版社、重要内容……

通过网络查找可记录:网名、网址、作者……

5. 分小组讨论并制作信息记录卡。

6.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填写信息记录卡。

7. 学生交流并小结。

我们在记录获得的信息时,不仅要如实记录相关信息的内容,还应该详细记录信息的来源。因为信息的来源、途径,能帮助我们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是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的表现。

二、回顾记录信息的方法

1. 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都采用了文字记录的方式来记录信息,平时我们还会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图画、表格……)

2. 翻看我们的科学学习活动手册,在我们四年的科学学习中学会了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

3. 你们觉得信息的记录与保存对我们的科学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三、了解储存信息方式的演变过程

1. 我们在记录信息时都用到了什么工具?(笔和纸)

2. 在笔和纸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来记录信息的呢?(甲骨、竹简、丝绸……)

3. 为什么这些方法和工具没有延用到今天?

4. 因为这些方法存在很多的限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又有哪些记录和储存的方法和工具呢?(磁带、胶卷、软盘、硬盘、光盘……)

5. 这些工具的应用使我们的信息储存量越来越大,而且在现在办公中越来越普及。这样下去我们是否就不需要纸了呢?

6.小组交流笔和纸的优点和缺点并尝试记录讨论过程。

7.大组交流。

8.小结。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记录和储存方式。笔和纸记录占用空间大,查找不方便,但它使用便捷还将是我们,特别是小学生记录信息的主要方式。

四、作业

课外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储存“人们如何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记录信资料”。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2、 亲历养蚕的过程。

3、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4、 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

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

不同卵的异同点

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

[教学媒体]

鸡蛋

放大镜

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

[教学思路]

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

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

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

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简单 ……此处隐藏1008个字……2)足球被踢后能够飞出很远,为什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题上。

2、激发思维,做出假设

通过现场拍篮球,比较篮球的气足与不足对篮球弹性的影响,来获得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初步认识。通过大胆的猜想和探究,并通过实际操作:给气不足的篮球充气,并探究同一个篮球气足比气不足时弹性要好,来初步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大胆地探究,为学生准备注射器,通过用注射器进行定量实验,从中进一步观察和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并在反馈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和总结结论,用这个结论来解释前面引入部份的两个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将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分成三步来完成:(1)抛出我的问题:如果给“你”注射器,你打算怎么去“玩”?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玩”注射器的思考与探究,引起他们探究注射器的兴趣,也以此来适当引导他们探究的大致方向。(2)发给小组注射器,让他们自由地去玩。学生经过刚才对“如何去‘玩’注射器”的思考和探讨,他们探究注射器的秘密是有目的、有预谋的,同时,我并没有对他们如何进行操作作统一规定,也不会和不可能阻止学生的各种有创意的探究活动,通过这种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生的探究是卓有成效的和具有创新精神的。(3)对探究的经历和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总结出结论。

4、拓展应用

真正的用还可以体现在这个环节,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他们却没有留意的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给学生展示利用压缩空气制作的小玩具,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或制作一些小玩具、小物品。

本课计划教学一个课时,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我本身水平和学生因素、课堂具体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足和考虑不周的地方,望在座的老师见谅,并欢迎大家多交流,多提宝贵意见。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 (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你们去试试看。

(2)、自由操作,鼓励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老师不断总结。如: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 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谁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水里,我们人也沉到水里。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五、结束

下一节咱们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可以沉下去?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① 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② 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乐趣。

②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

活动

设计

意图

备注

导入新课

1、说说利用计算机可学些什么。

2、同学们见过火山喷发吗?

倾听、讲解

为本课教学铺垫

学习新课

1、阅读火山喷发资料并思考:

A.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

B.火山喷发物有什么,喷多高?它们是从哪里喷出来的?

C.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与学生一起分析研讨。

培养学生的想像、分析、推理能力。

2、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A.地球内部有什么?B.地球内部温度怎样?C.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D.岩浆是一种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冲出地面?

3、认识火山的成因。

4、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火山喷发时的状况。

5、思考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指导学生利用课件自己学习。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

总结评价

1、说说自己学习的体会。

2、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倾听、总结

反思、总结、激励、

《【精选】科学教案合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